老刘一向是个热情开朗的乐天派,退休后本想安心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想逐渐出现动作越来越慢、右手不自主抖动、步行不稳等症状,医生诊断为帕金森病。这个打击一度使老刘情绪非常低落。经过医生精心调理,老刘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病情逐渐稳定,日常生活基本恢复到病前的状态。
但进入夏季以来,老刘常常觉得头昏昏沉沉,躺着时不明显,站起来或者走路时间长了就会头晕、眼前发花。这天晚饭后老刘照例和老伴去遛弯散步,走着走着又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胸口发闷的症状。老伴赶快扶他回家,一量血压85/50mmHg。老刘百思不得其解。
老刘
(相关资料图)
我十多年的高血压了,一直坚持吃降压药,以前血压都很稳定,为什么现在这么低呢?
带着这个疑问,老刘来到了神经内科门诊。医生为老刘测量了卧立位血压。平卧时血压为135/72mmHg,起立后即刻血压为94/59mmHg。医生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并告诉他这是帕金森病病人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01
体位性低血压的
症状及其危害性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转为立位是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伴或不伴各种低灌注症状(如头晕、眼花等),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在医院内可借助直立倾斜试验帮助诊断。
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于起立或长时间行走时,患者可出现眼前黑朦、头晕、视物模糊、乏力,严重时可伴有心慌、出汗、站立不稳,甚至导致晕厥发生,这些统称为直立不耐受症状。而直立不耐受可进一步造成跌倒、外伤、骨折等不良事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还可能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并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痴呆的患病率。
# 02
帕金森病病人发生
体位性低血压的机制
当人体由卧位或坐位变为站立位时,静脉血会积聚于下肢、内脏的静脉系统,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心脏腔室内充盈减少,短暂性地心输出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在健康人中,上述变化可被血管壁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交感神经使其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从而使心跳加快、静脉回流量增加,最终恢复心输出量,保证血压和脑灌注正常。
而帕金森病作为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常伴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反射能力减弱,因而不能充分使回心血量增加,进而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 03
帕金森病病人合并
体位性低血压的特点
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如复方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可进一步使血压降低,而运动症状与体位性低血压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导致步行更为不稳,跌倒风险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安全及日常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度。
帕金森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高危时段为清晨、夜间以及用餐后2小时内。
究其原因为:帕金森病病人心血管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夜尿增多,导致日间血容量不足,故出现清晨低血压;而饱餐易诱发餐后低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无法及时对餐后血压下降进行调节,故而大大增加了餐后低血压发生。
另外,复方多巴类药物多要求餐前1小时服药,服药后1-2小时达到药效高峰,恰与餐后低血压时间重合,加重了低血压的发生。
# 04
帕金森病体位性低血压
干预措施
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首选方法。
1)穿戴腹带和弹力袜:通过这种方法,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促进静脉回流和增加心输出量,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推荐使用弹力腹带或手动充气腹带,弹力袜可长置膝部或大腿。应注意这些穿戴装置应到专业的医疗器械商店购买方可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2)补充淡盐水:患者每天可适度补充盐水,以确保正常或稍高的血容量。注意避免频繁少量饮水,身体得不到足够负荷量的水,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但对于心功能不全、肾衰竭的患者要小心加重其基础疾病。吞咽困难的患者也要注意避免饮水呛咳。
3)体位管理:可采用高卧位或抬高床头10-15 cm的方法;起立时勿过快过猛;起床时渐进式改变体位,如平卧-坐位-床边站立-行走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改善直立不耐受的症状。
4)运动训练:可适度进行交叉腿、下蹲、扶椅踮脚、前倾、单脚踩在椅子上、膝胸坐位、卧位抬腿等方法进行训练。一方面可改善呼吸、循环、消化功能,另外还可以锻炼肢体力量,增强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回流,进而提升血压。
5)其他:如少食多餐、避免饮酒、避免大量出汗或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避免热水浴或桑拿浴、餐后勿立即站立行走、定时规律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服药后1-2小时避免过度活动等。
药物治疗
对于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1)长期口服降压药物的患者务必经常测量血压,如果血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将降压药减量或者停用。
2)如果持续有直立不耐受症状导致无法站立行走时,可考虑加用升压药物,如盐酸屈昔多巴、盐酸米多君等。须注意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总之,体位性低血压严重影响了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对于广大帕友及家属来说,一定要关注血压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方能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医生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运动障碍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杨雅琴
审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运动障碍性疾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柳欣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负责人柳欣
编辑:郭蕾